张宗利、昝龙文:发挥余热的老党员


  “咱的西兰花开始坐果了,有的跟拳头差不多大了,往后得多跑两趟了,别被祸害了。”
  “围栏里冒出来的杨树苗也见长了,来年春天从石榴圃里移出来。”
  “先回家吃饭,一会到文化大院来打扫卫生。”……
  秋末冬初的清晨,凉风阵阵,寒意逼人,远远听见张宗利和昝龙文老哥俩交流今日巡逻心得。
  在村里一提到老党员张宗利、昝龙文,村民无不充满敬佩之情。谁家有个矛盾,他俩总会不厌其烦的耐心劝导,努力化解矛盾;哪家留守老人有个头疼脑热,身体不舒服,他们也总会去搭把手;十九大召开后,他俩更成了义务宣传员,一开会就主动宣讲美丽乡村、文化惠民、精准扶贫等政策。
  退休不褪色,为党旗添色彩。作为老党员,张宗利、昝龙文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的各项活动,无论是集中学习,还是开会都准时参加,认真听、认真记,并且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;若有事不能参加,他俩也总是很认真的事先请假,事后再询问会议精神或学习内容来“补课”,着力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。
  “除了学习好理论知识和政策文件,俺俩现在就是想发挥余热,做到老有所用、老有所为。”虽然已近古稀之年,但依然能在村各项活动中见到他俩的身影。去年春天,昝家村村民杨志燕发现一辆过路三轮车偷村里刚栽种的速生杨,虽然最后把树苗追回来了,老哥俩心里却犯起了嘀咕:速生杨是村集体的,护林员雇不起;村民轮流巡逻吧,年轻人少,老人留守在家带孩子没时间精力也不够,那怎么办?俩人一
□ 王飞飞 周昊堃
碰头,咱俩干!现如今,老哥俩除了每天不定时巡护速生杨,管理村集体种植西兰花、油葵等,周一更是定期打扫村文化大院。
  “我劝爸来济南跟我们过,带带孙子,去楼下下个棋逛个公园,实在不行在家清清静静地养老也行啊,别整天从早忙到晚。爸老说我不理解他,我怎么不理解呢,他放不下责任,可我们兄弟几个也挂着他哩。”说起老爸张宗利,张恒明语气中有无奈更有满满地自豪感。
  “为了大伙儿,受点气也值”。“别看俺村现在规划的越来越好,原来村里连条像样的进村路都没有。村里人口不多,可草垛、猪圈、牛羊圈一点也不少。2016年村里集中整治闲散土地,好事虽好,但先拆谁家却让我们犯了难,看到我们的难处,昝龙文主动把自己老宅子拆了,闲宅基也归了公。张宗利也把自己一万多块钱买来的坑塘上交给了村集体。”说起两位老党员,孟寺镇党委委员的张小国感慨颇多。
  2016年,时任昝家村村支部书记的张小国决定响应县委、县政府的号召,开展闲散地整理,无偿收回集体土地,确保闲散资源用起来、活起来。由于前些年昝家村没有统一进行村庄规划,导致了村庄无序扩大,近几年又出现“空心化”,闲散宅基地成因不一、情况复杂,极易引发矛盾。看到张小国犯难,张宗利、昝龙文老哥俩一商量,立马拍板决定自己带头拆迁。
  “开展闲散土地治理,发展村集体经济,这是好事,好事推不下去,我们也着急,作为一名党员,关键时候就得带头做表率。”回忆起主动上缴闲置宅基地的初衷,昝龙文感叹道。
  虽说闲散土地治理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支持,尽管有部分群众有清理整治的意愿,但安土重迁的观念作祟,有些人宁愿大雨大雪压塌了老房子,也不愿自己拆掉。摸透了群众的心理,张宗利、昝龙文老哥俩天天抽空上门做思想工作,算好项目收益经济账和村居环境改善账,“那段时间天天在别人家做动员不算,回到家也没少挨埋怨,老伴儿想起来就说俺打肿脸充胖子,不为子孙们考虑,俺老哥俩就是为了子孙辈们考虑才这样做。早晚他们会理解,俺俩就想受点气就忍了吧,大伙儿受益就行。”说起那段“内忧外患”的日子,张宗利感慨良多。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昝家村最终无偿收回78亩集体土地,7亩成了藕池鱼塘,当年集体收入6万元;一万两千多颗速生杨,预计收入50万元;10亩种植西兰花、白萝卜,当年集体收入2万元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