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笔山川难忘乡—记著名画家宋雨桂

宋雨桂

新富春山居图局部

    5月15日17时20分,著名画家宋雨桂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逝,享年78岁。
    宋雨桂1940年9月出生于山东德州临邑,后迁居东北。大学学历,民革党员。自幼随母习画,别名雨鬼,独创北派山水画技法,擅长中国画、版画。1960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预科。1965年毕业于鲁美版画系,后参军。1979年调入辽宁画院任专职创作员。生前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、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、民革中央画院院长、辽宁省文联副主席、辽宁省美术馆馆长、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。荣获辽宁省及全国 “五一”奖章、辽宁省政府特殊贡献“优秀专家”称号。
    宋雨桂被媒体誉为“当代中国山水画第一人”,由他主笔的《新富春山居图》享誉海内外。德州日报曾专访宋雨桂,向家乡人民展示这位德州走出的杰出人物事迹。
    “生我的临邑是第一故乡,养我的抚顺是第二故乡,今生无论走到哪里,我永远热爱思念故乡。”采访时,宋雨桂对记者表示。记者请他为家乡题词。他提笔凝思,挥毫写下了大大的“思乡”二字,紧接着又在落款处饱含深情地写道:“家乡不忘关东游子,天寒地冻专程来东北,令拙夫颇多思恋感怀,书句志谢,略表寸心耶。”表达了老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和眷恋。
    刘曦林评论道:雨桂兄与余同为山东临邑人。他关心家乡文化事业,临邑数年前被评为书画之乡,在明代大家邢侗之后出现新的书画高潮,其中多有雨桂心血。其他贡献众皆知晓。雨桂兄走好!雨桂不朽!
    (刘曦林,著名美术史论家、书画家,1942年生,山东临邑人。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,艺术委员会及其收藏评鉴委员会委员、展览资格评审小组成员;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理论委员会副主任,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;《美术》编委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获“突出贡献”政府特殊津贴。被母校山东艺术学院聘为特邀教授,中央美术学院聘为特邀研究员。)
    1月的沈阳,尽管天气晴好,仍寒气逼人,但很快我们就感受到了宋雨桂先生的热情。
    我们刚走进“宋雨桂艺术馆”一楼宽阔的会客厅,他马上停止了正在进行的会客:“实在抱歉,老家来人了,我们改天再谈。”送走了客人,他与我们一一握手:“这天寒地冻的,你们还来看我!等春暖花开再来多好啊。”没有客套,直入主题。
    从中午12点半到17点,4.5个小时的时间里,宋雨桂先后推掉了3拨客人,领着我们参观他的艺术馆,从一楼到三楼,一件件地介绍他的藏品和生活创作经历。他不再是传说中那个孤傲、狂放的艺术大师,而是变成了一个亲切、风趣、睿智的邻家老人。他和我们开玩笑:“还有什么需要我交代的?尽管问。”
    晚上,他执意要请“老家来的人”吃顿饭,饭店的名字就叫“太阳城”。我们告诉他德州就叫“中国太阳城”,他连声说好:“我和老家真的心有灵犀啊。”

坎坷人生化形水墨

    被誉为“中国当代山水画第一人”的宋雨桂,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众所周知。2011年,他的作品《霞飞图》曾拍出1840万元的成交价。
    欣赏宋雨桂的山水画,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苍凉的原始气息,雄浑苍茫,震撼人心。正如他的好友、著名艺术家冯骥才评价的一样,他的山水是“野生山水”。他的作品中,甚至没有人的足迹,而一律是自然的、原始的、野生的,“没有任何病态的遁世之想。充溢他画中的,是大自然沛然的生命元气。汪洋恣肆,纵横万里,一任天然”。
    宋雨桂的艺术风格,源于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性格。1940年9月,宋雨桂出生于临邑县糖坊庄,自幼家境贫寒。他4岁跟随父母逃荒到东北。从未读过书的母亲,是宋雨桂的绘画启蒙老师,他自幼跟随母亲学画,到东北后,他的画作在抚顺市的美展上得过奖。但初中毕业后,母亲认为画画不能挣饭吃,加上家境所迫,17岁的他不得不进工厂当了工人。然而,倔强的宋雨桂并没有放弃画画的梦想,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,他一边自学高中课程,一边坚持画画,先后有300篇作品发表在省市报刊上。
    1960年,他瞒着母亲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,最终被学校录取,开始接受系统的绘画教育。然而,正当宋雨桂醉心于艺术殿堂时,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,被抄家、受到批斗,甚至被迫跳楼。1968年,被平反的宋雨桂走进军营,开始了自己长达6年的军营生涯。期间,他始终没有放下画笔,千方百计利用业余时间画画,当时,宣传画成为他挥洒自己才华的主要阵地。1974年,宋雨桂转业进入辽宁省文艺创作办公室,1979年调入辽宁画院任专职创作员。此时,进入不惑之年的宋雨桂,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收获期。1980年,他创作的水墨画《故乡恋》,引起美术界的关注,被美术评论家公认为其成名之作。此后,《秋声赋》《花溪》《苏醒》《雪山》等佳作喷涌而出,他独创的山水画新技法——冰裂纹皴,在此期间日臻成熟,为中国画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。
    苦难,对于平庸的人来说只是苦难,但对于天才来说,却是成功的基石。也许是命运的眷顾和安排,宋雨桂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不仅没有销蚀其艺术创造力,却往往东成西就,不断创造艺术上的辉煌。上世纪90年代他遭遇车祸,右手基本丧失了书写能力,改用左手,出人意料的是,他的左笔雄健跌宕,别开生面,并每每与绘画相得益彰,成为一绝。
    但宋雨桂却并不承认自己是天才。“天才是什么?对于我来说就是晚上不睡觉外加方便面。”他曾打趣说,自己是行走在人鬼两界的人。多年来,他养成了晚上作画的习惯,当万物沉寂之时,一个人整夜面对画纸,时而静默如烛,时而挥墨如泼,往往通宵不睡。他对我们说,自己只是“千秋一虫儿”。意思是说人在地球上就是一只小虫子,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,所有的人到这个地球上来,都是匆匆过客。高兴了不必那么张狂,悲哀时也不要痛哭流涕。
    正是这种人生的豁达和历练,让宋雨桂在面对一次次人生炼狱时,往往表现得狂放不羁。1987年,正当宋雨桂迎来自己创作高峰时,却被确诊患了胰腺癌,医生断定他手术后仅能活3个月到半年。但宋雨桂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,当时,他在中国美术馆的画展已经筹备多时,听到医生的宣判,宋雨桂干脆放弃了治疗。去北京之前,他的40多个朋友,为他举办了一场“活体告别会”。前来与宋雨桂“告别”的歌词作者张明河(《木鱼石的传说》作者)写了《别鬼八句》:“死可做人活是鬼,何须为兄撒别泪。去留全当平常事,荣辱不过烟飞云。唯恐失落心一枚,他日与谁杯碰杯。人间春色未画尽,但等莺歌唤君回。”吟唱着好友的赠诗,宋雨桂完成了自己的北京画展,而癌症竟然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。
    浴火重生后的宋雨桂,创作激情喷薄而出。1989年他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,富山电视台现场直播1小时,参观人数超过日本“巨匠画展”。
    当年,他与范曾、冯大中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联合画展,出版《莽神州赋》画集。香港新晚报、人民日报海外版,均以《雨鬼的足迹》为题(艺评家李绪萱撰文)连载16篇文章释解其艺术人生之坎坷经历。同年获首届北京国际艺苑十年水墨成就大奖;1990年9月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五名成员之一,与詹建俊、张立辰、闫振铎等赴巴格达参加“第二届国际艺术节”;1993年,代表作《乡水篇》系列被誉为“神秘飘逸之杰作”……2011年,他主笔的66米长卷《新富春山居图》创作完成,被艺术界称作可与黄公望原作媲美的传世佳作。他的艺术造诣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峰。
    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专门作文评价宋雨桂的画作:“吾友宋雨桂,倜傥豪放士也。他站在美术史群峰之间,以自己睥睨千古、雄视一世的胸襟,打开了天门的一角。他用淋漓酣畅的笔墨宣泄自己博大、苍莽的怀抱。他的画有一种震撼力,一种幻化力,当你在画前作一番遨游,你会与宋雨桂神遇而迹化,宛若你读东坡、稼轩的词,抢铁板,唱“大江东去”;拨铜琶,吟“千古江山”,心潮激越,豪情满怀。”

大师级的收藏家

    在距离沈阳桃仙机场仅十几公里的地方,是寸土寸金、有沈阳“陆家嘴”之称的长白岛。宋雨桂艺术馆就坐落在这里,它是辽宁省首座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艺术馆。艺术馆占地100余亩,一期建筑面积1.2万平方米,是由沈阳市政府出资建设管理的,但艺术馆的使用权却归宋雨桂个人。当初,宋雨桂曾想把藏品全部捐献给沈阳,但被拒绝了:“这些藏品,还是在宋先生手里最有价值。”
    本来,艺术馆的设计初衷仅仅是展出宋雨桂的画。但宋雨桂说,自己是典型的山东人性格,重予少取,看到当地对文化建设如此重视,对自己如此尊重,他毅然决定除了自己各时期的代表作之外,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一大批艺术珍品也放到馆中。
    宋雨桂领着我们从一层开始逐层参观。一层是始自战国的数百件石刻、石像、石碑等。其中,四幅唐朝的石刻浮雕武士像,人物衣褶飘举,线条遒劲,看上去有衣带飞扬、迎风而动的效果,据考证是吴道子的作品,价值不可估量。二楼走廊上主要是天然奇石。其余部分留作宋雨桂美术作品展区,其中一间弧形展区最为特别,它是专门为展示《新富春山居图》设计的。三楼是艺术工作室,除了为宋雨桂提供创作场所之外,还摆放了大量稀有的木刻和木雕,以及古家具,其中大部分为金丝楠木制成。
    作为收藏家的宋雨桂,其收藏成就堪称“大师级”。“我的收藏,从40年前就开始了。”宋雨桂领着我们徜徉在奇珍异宝之间,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每件藏品的来历、背景、艺术和文化价值。“这是唐代的石虎”,在一尊石像前,宋雨桂介绍说,这石虎是典型的唐代作品,苍茫、浑厚、气象博大,只是因为风雨的剥蚀让它失去了本来的面貌,但依然可以从它流畅的造型、简约的线条,窥见当年的气势。一尊仅有1尺多高的佛像被装在密闭的玻璃盒子里,摆放在艺术馆一楼会客室最显眼的位置。“别看它小,可是无价之宝。”宋雨桂说,这是一尊明代的佛像,珍贵之处就在于他是泥塑的,“许多同时代的石刻佛像、铜制佛像,都不如它保存得完好。”在三楼的一间展室里,一件高约1.5尺、直径2尺的“大缸”吸引了我们的目光,“这是一个古代的紫砂大碗,宜兴的紫砂专家来看过,认为这么大口径、个头的紫砂碗绝无仅有,完全可以称作‘紫砂王’。”宋雨桂说。
    “每一件藏品背后,都是一段历史。”宋雨桂说,尤其那些经历数百甚至上千年风雨浸蚀的雕塑,无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。文化是民族的精髓和灵魂,自己的书画和收藏,都是属于国家的。多年来,他每到一处都会留心寻访,收集散落在乡间的、有价值的“奇宝”。“我喜欢雕塑,因为它有立体感。每一个石像、木刻都是历史的讲述者,它们可能是残损的,但恰恰是这些残损代表着历史的印记。”正当我们为一件件艺术珍品赞不绝口时,宋雨桂却语出惊人:“这里的展品,不过是我个人收藏的冰山一角。”他介绍说,自己在安徽、北京、青岛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艺术馆,藏品除了石像、木刻之外,还有瓷器、紫砂器、金银器、玉器等,每一类都可以单独放在一座专题艺术馆或博物馆里。他收藏的金丝楠木家具,有些是从北京金丝楠木博物馆收回来的,非常珍贵,足够撑起一座金丝楠木博物馆。艺术馆门口伫立的那两棵大树,一棵重9吨、一棵重5吨,都是金丝楠木。另外,他收藏的瓷器中,有两件是罕见的元代青花瓷,也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孤品瓷器,都可以成为一座瓷器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。
    “现在我们正在紧张布展,你们看到的藏品还不到计划展出的 1/3,艺术馆的容量明显不够。”宋雨桂自豪地说,由于展品数量巨大,沈阳市政府已经决定,在“宋雨桂艺术馆”的旁边将会再建一座新的艺术馆,用以弥补目前不足的展览空间。待新馆建成后,由两座建筑共同组成的“宋雨桂艺术馆”将会更完整地展出宋雨桂的作品和收藏。

    不羁背后的济世情怀

    很多人都认为宋雨桂孤傲、狂放,很难相处。他承认,面对自己讨厌的人,往往不给面子,越是人多的场合,越要让人下不来台。“我判断一个人好坏,不是从个人好恶出发,而是听其言,观其行,我看人是极准的。”宋雨桂说,“咱们老乡季羡林老先生说, ‘假话不要说、真话不全说’。我不行,我是只说真话。让我对讨厌的人说假话,我做不到。”
    生于齐鲁,长于东北,使得宋雨桂的性格里,既有山东人的实诚又有东北人的豪侠之气。宋雨桂说,自己骨子里有山东人的憨直,这辈子因此 “受过”,得罪了不少人,但也受益于此交了许多朋友。前不久,一位已经过世20多年的友人的老妻找到宋雨桂,说自己女儿因为做生意被人骗,欠了45万元的外债。宋雨桂二话没说,拿出一张小画换来60万元,不但替母女还清了债务,还另外给了她们15万元做生活费。2008年,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他立即组织辽宁艺术家义卖,个人捐献的画作拍得30万元,全部捐给了灾区。
    在表面狂放不羁的背后,宋雨桂其实有着很深的济世情怀。1987年,宋雨桂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画展,其《长江明珠图》等7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正是声名鹊起的时候,他却出人意料跑到了辽宁宽甸青山沟“隐居”起来,而且这一去就是4年。
    “1979年复员到地方时,我就去过青山沟。当时穿着布鞋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,被几十条瀑布震撼了,它的山势很像宋元山水画中的山势,是马远、夏圭的。”宋雨桂当时就下定决心,一定找个合适的机会,沉下心来在这里多待些日子,在这片青山绿水中找寻大自然蕴含的艺术真谛。然而,一次偶遇却让他为自己增加了一项特殊的任务。一次他到了当地一个农户家,进门一看,窗户没有遮帘,炕上没有席,满炕铺的是草,6个孩子像小鸟一样堆在上面。其中最大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,没有衣服穿,全身连皮肤的颜色也看不出。这天恰好过节,孩子的母亲单独给宋雨桂包饺子,一群小孩盯着饺子的样子,直到现在都让宋雨桂一想起来还是心酸。从那个时候起,他就有了一个心愿:哪一天自己有钱了,一定要让这里的老百姓有口饭吃。
    1987年,他拿出自己几乎全部的卖画所得,在村子里修公路、拉电线,建设中国第一个画家村。短短的3年之后,村里的马路修好了,电也通了,宋雨桂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介绍画家到当地写生、旅游。现在,当地已经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,整个村子也因此实现了整体脱贫。

难忘村口的荷花塘

    宋雨桂4岁跟随父母去了东北,11岁时又回到老家临邑糖坊庄生活了一年多时间。家乡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。
    小时候的宋雨桂,更多住在马家庄的姥姥家。那时生活困难,偶尔姥姥做了白面馒头自己舍不得吃,放到挂在房梁的一个篮子里,留着给他吃,一直留到馒头干得硬邦邦的。他每次从姥姥家离开,家里的大黄狗都一步一步地把它送到村外。还有村里叫“迷糊子”的小伙伴,让宋雨桂想起来就心里暖暖的。
    小时候的宋雨桂聪明伶俐,喜欢看书。记得一次跟大人去赶集,花几毛钱买了一本《水浒传》,他连续看了好几遍。为了能看更多的书,他把《水浒传》看完以后,拿到集市上换了一本很少有人买的《三国志》——因为是文言文,又不如小说的故事情节精彩,卖书人很高兴地和他做了交换。当时,他读书的小学,在糖坊庄邻村的王落户村。宋雨桂回忆说,大概得益于自己看了几遍《水浒传》的缘故,自己写的作文《打抱不平》被老师评为了范文,贴在门洞里让全校的同学看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    在宋雨桂的村子糖坊庄,他曾经住过的老屋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。在母亲去世以后,宋雨桂将老人送回了村子安葬,几乎每年他都要回临邑扫墓、看望亲朋好友。在离开50多年以后,回到家乡的宋雨桂仍然能够找到许多儿时的记忆。院子里的石榴树,到了秋天仍然结满又大又甜的石榴;家门口的荷塘,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,小时候,母亲在塘边教他画荷花……
    宋雨桂说,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个愿望,想把老宅修缮一下,连同门口的池塘,改建成一个小公园,修一座艺术馆。“我收藏了1000多把紫砂壶,原来打算全部拿回老家去,就搞一个紫砂博物馆。”宋雨桂说,自己在安徽搞了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,在青岛搞了宋雨桂南书房艺术馆,在北京陶然亭和沈阳建了宋雨桂艺术馆,但却一直没能给老家留下点什么,感觉非常遗憾。
    现在的宋雨桂有着一个幸福的大家庭。3个儿子都有过欧美留学的经历,同时,耳濡目染都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功底。6个孙子女聪明伶俐,闲暇时,宋雨桂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,享受天伦之乐。
    “生我的临邑是第一故乡,养我的抚顺是第二故乡,今生无论走到哪里,我永远热爱思念故乡。”宋雨桂说。我们请他为家乡题词。他提笔凝思,挥毫写下了大大的“思乡”二字,紧接着又在落款处饱含深情地写道:“家乡不忘关东游子,天寒地冻专程来东北,令拙夫颇多思恋感怀,书句志谢,略表寸心耶。”表达了老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和眷恋。
(摘自《德州日报》)

 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