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五谈

□肖复兴

如今,世界上任何一个节日的内容,几乎都和吃相关。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,我国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民俗色彩,更是离不开吃,而且,会讲究不同的吃食,所谓“不时不食”。端午节的形象代表,无疑是举世闻名的粽子。

其实,端午节除粽子之外,还有很多别的食物的讲究。汪曾祺先生在他的《端午节的鸭蛋》一文里说,在他的家乡高邮,端午节讲究吃“十二红”,其中一红,便是咸鸭蛋。咸鸭蛋黄,油多,浸出红色,浸透着端午节的喜兴。

旅美作家张北海是老北京人,他写过一部长篇小说《侠隐》,其中有一章“端午节”,里面写到端午的吃食肯定离不开刻有“五毒”的核桃酥。这一天要喝雄黄酒,要吃樱桃和黑白桑葚。这些都是老北京讲究的风俗。

不过,他说的刻有“五毒”的核桃酥,大概有误,核桃酥很酥,很难在上面刻图案,倒是硬皮点心五毒饼,上面分别刻印有蛇、蝎、蜈蚣、癞蛤蟆和壁虎五种图案,现在稻香村还在卖。

其它的,他说的没错。端午节正是樱桃和桑葚上市的时候,这些果品,连同粽子、五毒饼,都是要先做供品,然后再吃的。其中,除粽子,重点要吃的是黑桑葚。《京都风俗志》里说:“食黑桑葚,夏月无食蝇之患。”这和雄黄酒的作用差不多。小孩不能喝酒,大人用酒在脑门上涂个“王”字,或将酒抹在耳鼻处,也是为避虫咬。

端午节一到,夏天就来了,蚊子、苍蝇开始出没骚扰人,人们称为“毒五月”。包括桑葚在内的这些吃食,便有了驱虫辟邪之意。可以说,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节。

除“吃”之外,端午节还有由来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。其中,常见的是门前要插艾草和菖蒲,门上要贴朱砂黄纸绘就的钟馗和张天师等神符,目的也是为了辟邪。其中艾草和菖蒲,取艾虎蒲剑之古意,和钟馗打鬼一样,有驱邪之意。清诗写道:“樱桃桑葚与菖蒲,更买雄黄酒一壶。门外高悬黄纸帖,却疑账主怕灵符。”说是连要账的债主,一见这神符,连门也都不敢进了。端午节午后,粽子等食品一旦吃过,神符要揭掉,艾草、菖蒲统统要丢到大门之外的当街上,这叫“扔灾”。

民俗,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,写出一首首节日的抒情诗。端午节,和其它节日一样,祈福的心愿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中彰显。

在南方,端午节有龙船竞渡和投粽江中的传统,其中有祭祀屈原之意。在老北京,没有这样的传统,但和南方一样,会剪纸、折纸,或采绒、编草,做成虎或蝠的样子,都是为驱邪祈福。其中,最简单的是用黑白黄红绿5种颜色的细线,编成线绳,旧书上说是“可避鬼,不染瘟”,还给它起了个好听文雅的名字叫“长命缕”或“五福绫”。

一般老百姓都叫它“五色线”。所谓“五色”,对应的是“五毒”。五色线可以系在手腕上,也可以垂于发间,依然是为驱赶五毒,平安祈福。我小时候,赶上端午节,这种五色线最为流行。它简便,又不用花什么钱,常是母亲从绣花的彩线中抽出几缕,编成麻花状的五色线,戴在各自手腕上。老北京有唱词唱道:“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,姑娘门鬓边斜簪五绫。”成为男女孩子过端午的标配,就好像西方的圣诞节要戴圣诞帽一样。

春节的重头戏在年三十之夜,讲究吃年夜饭。端午节不一样,讲究在中午过节,说是午前辟毒。这一天中午,老北京会先到天坛,后到金鱼池游玩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说:“五日午前入天坛,曰避毒也;午后出,走马坛之墙下……南则耍金鱼池,西耍高粱桥,东松林,北满井,无地不同,饮醵同游也。”其它几地,均不如金鱼池方便、名气大,所以去金鱼池的人更多。清代,《燕京杂记》等书说:“五月五日,多集天坛”“京师多重午节,天坛游人极盛。”连宫中的大臣都特意请假到天坛来聚会。清诗有云:“赤日中天万户动,粽藤清道骑官从。”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,可想而知。

《北平风物类征》引《燕都游览志》说:“都人入夏至端午,结篷列肆,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,以为愉快。”可见,欢度端午的热闹阵势,不亚于春节的庙会。端午节,在这样官民同乐中,越发热闹起来。

除了吃、玩、装饰和民俗仪式之外,端午节也是“女儿节”,虽然如今已被我们遗忘。

端午节前后,正是石榴花火红之时。端午节这一天,出嫁的女儿必须要回门,无论出阁的大女儿,还是待字闺中的小女儿,都要在发间簪一朵火红的石榴花。如今,这一传统已经失传,只留诗中的记载:“都人重五女儿节,酒蒲角黍榴花辰。”角黍,就是粽子。删繁就简,我们只记住了粽子。

有了女儿节的意思,端午民俗中的文化元素才更加丰富,情感含量才更加充实。

在我国古代,端午节又叫“天中节”,是个大节,同中秋、春节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。所以,我说端午节,吃可以有粽子为代表,玩可以有走马天坛、饮醵金鱼池为代表,装饰可以有五福绫为代表,民俗可以有赛龙舟、插艾草菖蒲为代表,但不要忘记端午节还有一个女儿节之意。如果端午女儿节也有自己的标志的话,那便是石榴花——它是其它节日里无可比肩的火红喜庆之花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