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在人行道

□秦珍子

20多年前,美国纽约第六大道和格林尼治大道的交会处,一滴牛奶掉进黑咖啡——白人米切尔·邓奈尔跟一群黑人混在一起,摆摊、聊天、帮他们应对警察。

那时,除了种族、阶级,新栅栏正在美国大城市崛起,赚钱多少、文化背景差异也开始隔离人群。邓奈尔是位社会学家,中产、高知、白皮肤,他试图进入的人行道群体,大部分赤贫、文盲、无家可归。然而数年之后,这滴白得扎眼的牛奶,和那杯黑得吓人的咖啡,融合出美妙的味道——《人行道王国》。

不久前,这本书第一次引进中国。停在书中那座大都市的繁华路口,我嗅到煎饼的葱香,看见菜摊的琳琅,触摸到冬日里地铁站外大妈手臂上的围巾绒毛。是的,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,有些故事,注定属于世界。

大可不必被这本书“社会学经典著作”的美誉吓退,以为深刻就是晦涩,没有一种学科应该是高高在上的,不管研究的是星星还是尘埃,区别只在于我们感不感兴趣,离得有多近。

距离最近的时候,邓奈尔就是人行道群体的一员。

“帮我保管一下,如果晚上我来找你要,别给我。”杂志摊贩罗恩把50美元交给邓奈尔,怕自己一旦去买毒品,就会把所有钱花光。

距离最近的时候,人行道上的人也是邓奈尔们的一员。他邀请书贩哈基姆到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社会学系,共同为本科生授课。

看摊儿的时候,邓奈尔一手抄一本法律文献,拒绝警察违法执法。访谈的时候,他也会直接指着马路对面的招牌,问摊贩认不认识“餐厅”俩字。

他不是任何人的朋友,也不是任何人的敌人,他尊重每一个研究对象,忠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和独立的价值判断,这让他的观察始终保持着一种“不去干涉”和“不被影响”的状态。在他看来,同吃同住同劳动能深入了解研究对象,但要小心,不要被细节误导。

所以,这本书里有流浪汉调戏金发美女,有纽约市立法变迁细节,也有社会控制策略探讨。你想被底层的互助故事击中,想了解社会群体随政治、经济不断演化重构的过程,想思考你家楼下那条街到底怎么搞才能更宜居……都可以读读这本书。它还包含了一位人行道“公共人物”自己撰写的“后记”,谈到解开恐惧和偏见,需要尊重与倾听。

在书中的纽约,城市管理者一度为“乞讨者”“露宿者”“无照小商贩”感到头疼,新政、新法频频出招。地铁站不许乱睡,街上不许排泄,摆在人行道上的小摊需要尺寸合规的桌子——除了刊物,别的不许卖。是啊,当你走进纽约地铁的洗手间,看见一群黑哥正在水池里冲洗下体,马桶格挡里传来男女呻吟声,作为一个体面人,你会不会希望“有人管管”。

然而,“管”的目标到底是什么?书中提供的经验和结论表明,“禁止乞讨”“立法反对垃圾箱捡拾”“减少人行道摆摊空间”——想当然地去摧毁他们生存链条中的重要环节,并不能让他们消失。这个“王国”有着强烈的“求生”欲望和“进化”能力,比起驱逐他们,让他们中不少人走向更违背社会公序的道路,不如尊重以待之,让他们逐渐打开“王国”围墙,接受平等的教育、沟通、鼓励,与这个社会大多数公民一样,规范、约束自己的行为。

一座城市在消化着营养过剩的资源时,也该有肚量,容纳任何人对更好生活的追求。纽约允许乞讨、摆摊和拾荒,书中的瘾君子罗恩,就还有力量和恶习交战,有机会自食其力,不会伤害他人,不会一堕到底。

邓奈尔如今是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主任,不知他书里的人行道王国现在怎么样了。毕竟互联网都30岁了,那个靠贩卖废旧书报、过期杂志还能养活过一整条“人行道”的时代不复存在了。

依然存在的,是那些从不同起跑线冲出的,同样的生之渴望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