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投有“风险”

□虞金星

当编辑后,回头看求学时自己的投稿经历,对投稿的门道反而更明白了些。那时候已普遍用电子邮件投稿。找到一堆报刊的投稿邮箱,常常就往邮箱里发一封投稿邮件,附上一大堆平时写的作品。但被采用甚至有回音者百中无一。尽管不是什么自大的人,投得多了没收到回音,还是会生出点“明珠蒙尘”的念头来。难道那么多文章,竟没有一篇可用的?

当了编辑,开始处理邮箱投稿,才知道问题在哪。

编辑怕海投。一种是同一篇稿子投上多家报刊。有资深的编辑讲,当年投稿信要用麻袋装。电子投稿方式普及后,麻袋装投稿信的情况不多见了。但在投稿的一方,又有种新情形。以前稿子可以打印复印,信封却不能不一个个手写。要一稿多投,手写信封多了也需费劲,总还有条节制多投的“门槛”。

现在投稿,只要收件人栏里搜罗了足够的邮箱地址,一稿十投、百投也不过是一次按键的工夫。编辑不小心看到了发来的邮件收件人栏里密密麻麻的邮箱地址,早已倒了胃口。尤其是如今各级报纸大多有电子版,即使是偏远地方发行量极小的报纸上刊登的作品,在网上往往已“全国覆盖”了。采用来稿前去网上搜一搜,几乎成了这一拨儿编辑的本能。

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封投稿信中附一堆文稿。这种情形,看起来是增加编辑的选择面,“总有一款适合你”。更大的可能,是投稿者并不了解这家报刊的用稿取向与要求,“有枣没枣打三竿”。往风格严肃的报刊投幽默小品,往散文栏目投诗歌,也并不鲜见。这种情形里,网大不一定能捞着鱼。

现在的工作节奏,编辑收阅邮箱来稿,从效率上更像高考作文阅卷。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查阅尽可能多的邮件,才能及时向周期出版的版面保质保量供稿。因此,每封来稿能分配的时间必然是有限的。风格不对口、栏目不匹配的稿子难以采用自不必说。一封邮件里塞了一大堆稿,编辑下载打开了两篇,看着牛头不对马嘴,也几乎很难再有动力去一一打开其他的稿件“试错”了。

如果能穿越时间,以如今的编辑经验劝告当年作为投稿者的自己,大概会是:尽量按报刊的需求精准投稿;一封邮件只投一篇作品,把邮件的主题要素写清楚,在邮件的正文中贴上文章内容及自己的联系方式;再在附件中额外放一份文章的文档,以备编辑选中稿件时快速下载进入后续程序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