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安乡:全力打造乡村振兴“宿安实践”

□郝义春

孟夏时节,万物并秀。宿安街道路两旁各类绿化树木郁郁葱葱,人流如织车流如梭,两侧路灯像卫士般整齐地竖立着,威严高大的牌坊横跨街道两侧,正书“邢侗故里”,背书“唐王大堤”,述说着千年的历史底蕴;自2018年8月申报山东省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示范创建工程以来,已隔三秋九月,如今的宿安乡,镇域承载力不断提升,镇村形象显著改善,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,全力打造乡村振兴“宿安实践”。

引入产业资本 夯实产业振兴基础

大力引进产业资本,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夯实产业振兴基础。先后引进北京世贸天阶集团、澳台商会、绿之盈农业公司等产业资本,相继建成兴康农场、启丰农场及绿之盈生态农庄,使用微滴灌、无土栽培、有机栽培、吊秧栽培、等距种植等先进农业技术,种植3000亩油用牡丹、3000亩芦笋及各类适时果蔬,一年四季果蔬飘香。

全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提升农业园区承载能力,大力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,发展大棚蔬菜产业。兴达蔬菜合作社常年入住外地客商30余家,成功解决了群众“销路难”的后顾之忧。据测算,一个高标准蔬菜大棚(150米*22米)惠民增收可达12万元,亩产2.4万元。在北部,汉世伟生猪养殖基地正在有序建设,南美白对虾生态立体养殖项目也成功立项,各类高端养殖产业正在集结宿安,种养结合、生态循环的“宿安模式”正在快速构建。

建设美丽乡村 改善乡域人居环境

先后实施11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,美丽乡村覆盖率达24.4%。工作中,按照“遵民意、惠民生、严把关、稳推进”的工作思路,狠抓三项工作。抓规划,绘制乡村发展蓝图。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12次,征求业务专家、党员群众代表等各界人士意见和建议100多人次,因村制宜,合理安排工期,按时间抓节点,扎实推进各项工程。抓质量,严把工程监督关。发动村内群众组成监督小组,吸纳泥瓦匠、包工头等“内行”人员参与,并聘请专业的项目监理,全程监督,抓质量,促进度。抓结合,打造各具特色的聚合经济。借助美丽乡村项目,开发村内闲散土地,发展以苗木种植、果木种植、蔬菜种植为主的聚合经济,党员包片管理,实现美化村庄与集体增收的兼得。

致力改善镇区环境,合理实施镇区主要街道2公里的绿化工程,修建花池4000余平方,栽种绿化苗木近300棵;配合加大综治工作力度,有效遏制占道经营、私停乱放,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及交通秩序,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不断提升。

聚焦基层党建 构建组织振兴支撑

坚持基层党建统领,构建组织支撑。狠抓坐班值守,在邀请上级组织部门业务骨干到乡授课的基础上,成立督查组,不定时巡查走访,巡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并行,优则奖,劣则罚,推动与拉动共同发力,确保党员干部思想上提升认识,落实上提升质效。

依托党员活动日,实施党员公开承诺、党员定点帮扶、党员包片管理等制度,推优入党、低保办理、财政支出等“三务”重大事项均在党员大会上表决通过,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管理,唤醒党员初心,保障党员权力,激发党员内心深处对党组织的归属感。

聚焦村级集体经济这个中心工作,按照“一乡多产业,多村一产业”的工作思路,全乡累计回收闲散地、废弃坑塘8350亩,已种植绿化苗木、果木等2000余亩,发展蔬菜种植500余亩,良种培育300余亩,莲藕种植、水产养殖300余亩,中草药种植120余亩。

通过发展现代农业、力推美丽乡村建设、狠抓基层党建,乡村振兴“宿安实践”硕果累累,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行稳致远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